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至今,中国电影从新兴电影运动、民族意识电影到迎接解放,中国电影人都在用摄影机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要求电影工作者努力创作“工农兵电影”。让我们以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为背景,看新中国电影如何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


一.创建新中国红色电影(1949-1956)

      1949年,国家电影局在北平宣告成立。同月,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上映。

      1950年,影片《中华女儿》、《赵一曼》走出国门,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得奖。

      1951年《白毛女》这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思想主题的影片,为土地改革起到了激励民心的作用。同年3月,在全国20个城市举办国产新片展览放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等26部新片周恩来总理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抗美援朝期间,电影工作者多次赴朝慰问子弟兵,并以最大的激情在以后几年间,创作出《上甘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等等银幕经典。

      《南征北战》以史诗性的画面语言,表现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成为后来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楷模。

      《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一部又一部革命战争影片的出现,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时期(1956-1966)

       1953年,由桑弧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在招待电影大师卓别林时,用西方人能明白的比喻告诉他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1956年,中国电影增加了一类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译制片。同年,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由桑弧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公映。这也开创了新中国电影改编名著之风,引发了《家》、《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许多优秀电影的拍摄。

     1957年,文化部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隆重举办了一次颁奖大会,奖励1949—1955年摄制的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69部优秀影片和481位电影工作者,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电影的评奖。

      


      1959年,文化部确定了国庆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其中《林家铺子》、《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等影片,标志着新中国电影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暴风骤雨》。正值饥荒时期,,“一寸胶片一斤粮”成为电影人的口号,大家自觉地节约胶片和相关生产资料。

      1962年初,随着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施行,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创办“大众电影百花奖”,使电影与观众更加贴近了。同年6月,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第四届法国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获得大奖。增添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

      1963年前后,《甲午风云》、《李双双》、《农奴》、《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独立大队》、《舞台姐妹》等一大批优秀影片的出现,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个创作高潮。


三.“文革”时代的斗争电影时期(1966-1976)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大批优秀影片被迫停止上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观众只能看到《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三部影片,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化现象。

      影片《创业》和《海霞》,它们所体现的是广大电影工作者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奋力抗争。当这两部影片的主创人员为影片向国家最高领导人申述的时候,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界线已经彻底消逝。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人们为敬爱的周总理送行的悲壮场面。但是,在“四人帮”的强压之下,影片不能公开放映。“四人帮”倒台之后,这部名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纪录片在全国放映时,中华大地一片哀恸。


四.变革与多元的新时期电影(1977-1989)

      1977年新春的第1天,文化部电影局批准重新放映过去拍摄的国产故事片,让中国观众重新回归了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和热爱。

      1978年出品的《大河奔流》把毛泽东的形象搬上了银幕。此后,导演成荫以恢弘的气势为我们展示了《西安事变》的历史真实。

      1979年上映的影片《小花》和《归心似箭》已摒弃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对人性的关照和情感的诉求。《婚礼》、《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电影,使中国观众从银幕上体验到久违了的亲情和爱情。

       1980年4月5日,20多位“第四代导演”的群体,开始了银幕上一系列的电影语言革新。《沙鸥》、《邻居》、《城南旧事》、《人到中年》、《小街》、《我们的田野》、《人生》等影片,很快对第四代导演的承前启后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1981年,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与吴永刚,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在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以并列的形式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1982年,“第五代导演”的宣言之作《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这两部在电影语言上与以往中国电影有着“断代”般的巨大差异的影片,震撼了中外影坛。同年,一部名为《少林寺》的影片公映。当代中国电影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商业娱乐片的力量。

1984年,建国35周年,一部《大阅兵》表达了新一代电影人对一个时代的热忱。同年,张艺谋一部充满生命力量的《红高梁》也收获了“金熊奖”。

      1988年,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荣获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教育贡献奖。

      1989年,影片《开国大典》不仅在思想和历史观上颇具深度,在历史人物的描绘上更具突破性尝试。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历史巨片《大决战》制作成功的基础上,《大进军》、《大转折》再次展开了解放战争的全景画卷。

      吴子牛导演的《晚钟》荣获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




五.中国电影的世纪末转型(1990-2000)

      1990年开始,《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等影片的拍摄,使英模的事迹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主要题材。

      1992年,张艺谋以偷拍的方式完成了影片《秋菊打官司》。把乡土社会中的习惯与现代法制社会的冲突,以极端执拗的方式表现出来。

      1993年,就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每天清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时候,电影人也把《香魂女》、《被告山杠爷》、《警察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搬上了银幕,展现了各类小人物的真实生活。

      1999年,内地打出了贺岁片的招牌,《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在电影市场上连年取得超过进口大片的票房佳绩。



六.新世纪中国电影(2000~2020)

      2000年 张艺谋的 《我的父亲母亲》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1年,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得主: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姜文的《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2002年,陈凯歌《和你在一起》获第50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田壮壮《小城之春》第59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可奖。

      2003年,李杨《盲井》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张艺谋《英雄》第53届柏林电影节特别创新奖。

      2004年,第二十八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看车人的七月》获得评委会特别奖。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东京电影节的评委特别奖。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5年,王小帅导演的影片《青红》获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顾长卫导演的《孔雀》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杨亚洲《泥鳅也是鱼》18东京国际电影节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2006年,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张元《看上去很美》。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贾樟柯《三峡好人》。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十三棵泡桐》吕乐,最佳艺术贡献奖:《父子》谭家明。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杨亚洲《雪花那个飘》。

      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王全安《图雅的婚事》,最佳电影:张杨《落叶归根》。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李安《色·戒》。纪录片奖:贾樟柯《无用》。

      2008年,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小帅《左右》。泰迪熊奖最佳影片奖:周美玲《刺青》。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陈凯歌。第3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王全安《纺织姑娘》。


      2009年,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陆川《南京!南京!》。第3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刘伟《无望的土地》获得媒体论坛单元一等奖。第6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中国姑娘》郭小橹。

      2010年,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王全安、金娜《团圆》。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豹奖:李少红《寒假》。

      20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狮奖:蔡尚君《人山人海》。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杜家毅《转山》。

      2012年,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大奖:王兵《三姊妹》。第4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老虎奖:黄骥的《鸡蛋和石头》。

     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贾樟柯的《天注定》获得最佳编剧奖。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蔡明亮《郊游》。



      2014年,第64届柏林电影节,刁亦男《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艺术成就奖《推拿》。

      2015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中国导演贾樟柯。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邢健《冬》。最佳处女作奖金奖:汪崎《初一》。

      2016年,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杰出成就奖,贾樟柯。

      2017年,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邱阳的短片《小城二月》获得中国首座短片“金棕榈”奖。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徐皓峰《刀背藏身》。

      2018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导演魏书钧短片《延边少年》获评审团特别提及奖。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蔡成杰《北方一片苍茫》。

      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郭帆《流浪地球》。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荣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提名。

      2020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拿下了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颁给了陈可辛导演的《夺冠》。




联系我们

营销站点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508号
邮编:710054
电话:029-85515681
邮箱:xyw@1958xy.com

备案信息

陕公安网备61011302000630号
陕ICP备07009509号-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7196号
西影网法律顾问单位: 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

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公安部举报中心

关于我们

SSS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