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以下简称 “短片季”)复评工作已正式落幕。经评委缜密评选、多轮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主单元20部、动画单元23部作品进入终评。
本次主单元入围终评作品多聚焦现实议题与人文关怀,既有对本土生活的细腻描摹,也不乏跨地域文化视角的碰撞,展现了华语青年创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思考和成熟的创作认知;今年新增的动画单元则在创意构思与技术落地层面表现亮眼,展现了青年动画创作者的技术功底与想象力,为华语动画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进一步丰富了华语青年影像的创作版图。本届短片季最终年度推介短片将于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与观众见面,展映具体排期及参与方式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金鸡短片季将持续以影像为纽带,深化华语青年创作交流互鉴,为华语青年创作者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进一步推动华语电影在深度融合与国际交流中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 单 元 复 评 评 审 感 言

黄培宏
电影制片人
金鸡青年短片季复评作品的81部短片类型丰富、题材多样。既有聚焦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叙事(厂区变迁、家庭羁绊);亦有脑洞大开的不止科幻类型(AI、古装动作),很难将这两种题材归类在一起,但短片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意料,着实让人惊叹不已;还有深挖文化根脉的民族题材(少年成长、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从故土的出发与回归),甚至是通过纪录片,以全新的视角、手法记录文化、文字。这些作品覆盖了社会切片、人文维度的方方面面,激发了想象力与美学创造力,又没有失去基本的叙事性。

大奇特
影评人,电影策划
今年从初评到复评,看到了如此丰富多样的短片作品,题材覆盖面相当广泛。明显的长处是题材聚焦,有亲密关系的错位、女性视角、代际与迁徙、死亡/记忆等主题,能以小切口承载时代情绪;作品都在挖掘具体地域的文化质感,将地域特色与当下青年的生存状态相融合,能看到最当下最年轻的表达。作为评审,我不太在乎故事,更关注新导演讲故事的技巧,最希望能看到具有视听调度思维的新导演,能调动视听去创作故事;看美学流派上有没有创新或传承,而不是单纯停留在讲一个故事这么简单。当然,技法与情感的平衡仍是关键。作为评审,我也不希望只凭自己的喜好来选,还是要考虑这部片子可以走多远,导演未来有没有可能。

曹秋石
国际版权专家
国际影视版权服务平台首席运营官
本次复评的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年轻创作者们的技术更加成熟,制作条件更加完备,作品的技术规格大大提升,大家对于作品的创作也从单一方向的艺术表达转为更综合的故事讲述,整体的视听感受提高很多。年轻导演的创作能力有了不错的展现,但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略少,社会现实题材占比较多,与科技前沿探索、时代背景衍化相关的题材略少一些。
如今整体影视环境正处在亟须变革的紧张时期,从内容、观看技术、体验感受等方面都需要打破原本的创作边界,创作故事要更具IP化属性,艺术表达要更具国家化传播的可能性,更要关注到每一类用户群体的观影感受。

袁媛
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很荣幸能参与本次短片季复评评审,看到了79部来自港澳台和内地不同地区的短片佳作,题材、类型和地域文化异常丰富,且整体质量的提升,技术层面的成熟完善一年胜于一年。剧作工整,四平八稳,成为众多短片的共性。也许是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总体创作趋于保守,主题和风格的创新和突破、思想的犀利和锐度都相对收敛。创作个性的流失值得我们深思,但什么样的勇敢应予鼓励,同样也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问题。
动 画 单 元 初 评 评 审 感 言

吴天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师
策展人
今年的金鸡短片季动画单元的投稿作品,类型丰富,品质上乘的很多。我会花很长时间去细细品味当代青年动画人的表达。在这其中,我发现青年动画人的手绘动画作品更注重叙事与讨论的话题;CGI动画更注重视听语言的剪辑节奏;而AIGC作品尚未成熟,我们所有人都在摸索这条崭新的道路。

刘书亮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数字艺术学学科负责人
投稿的动画短片数量庞大。这次征集的结果中,除了大陆地区有许多质量上乘的作品之外,似乎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品里有不少颇为惊艳之作——有好几部我都打了较高的分数。本届活动参评的影片可以说是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另外,我看到咱们短片季活动准许结合AI工具创作的短片参评,而且收到的稿件比例之高是惊人的。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有一大批AI短片的创作者正活跃于动画创作领域,形成新的生态。从我自己对行业的观察来说,也确实是这样。尽管如此,目前绝大多数AI短片仍表现出同质化程度较高、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或许这需要未来更多技术型创作者在AI工作流优化、模型迭代、艺术观念的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多突破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