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剧本工坊”第四课丨于帆:《写作素材处理:具象与抽象》

华语青年电影周 2021-12-24

12月9日至10日,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华语青年电影周青年电影编剧扶持计划x猎鹰计划剧本工坊线上公开课在“牡丹融媒直播平台”成功举办。这是华语青年电影周首度引入青年编剧扶持计划为猎鹰项目提供专业剧作指导与服务,也是电影周首度尝试以直播方式与各位猎鹰项目人面对面。为此,本次剧本工坊采取了以本届“猎鹰计划”文本鉴定入围项目及本届/往届“猎鹰计划”报名项目人为受众的小范围直播形式,并于随后在双向选择基础上开展了文本导师与猎鹰15强项目人“一对一”的剧本深度辅导。

本次“剧本工坊”共邀请了7位业界知名编剧、策划、艺术指导及学院教师担任培训导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完备的知识体系,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干货分享。也正是导师们的真诚授业解惑、学员们的热情求学问道,让7堂课、14小时的分享与交流迸发了巨大的能量,获得了积极反馈,不断有项目人询问课程回放及课堂笔记事宜。为此,我们将7位老师的精彩授课视频进行了剪辑,并整理和分享了他们的核心内容和观点,以供大家学习,希望我们的这份努力能够对大家当下和未来创作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剧本工坊公开课第四讲于帆老师的《写作素材处理:具象与抽象》。于帆老师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青年教师、编剧,代表作有电影《浮城谜事》(第7 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第49 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电视剧《我的青春遇见你》等。

创作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洞察,许多青年编剧往往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把现实中的素材融入到创作中?于帆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际创作经验,着重解答了原始材料的处理问题。在她看来,剧本写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经历“确立材料、具象、抽象、再具象”的加工过程——

第一阶段确立材料:写作的起点往往源于感性,比如你被某件事、某个人打动。所以确立材料应当由感性驱动,许多编剧会在这个阶段比较焦虑,或者试图用理性去选择素材,其实只要被故事或人物打动,就可以大胆写作和发散。

第二阶段具象化:如果说创作是一栋建筑,那么搜集资料就是地基。这个阶段需要创作者进入理性空间,通过采访、体验、查找等方式,收集尽量多的信息,进而把原始材料的背景和发展脉络都梳理详细,做到了如指掌。

第三段抽象化:当创作者拥有很多背景资料后,就要开始化繁为简,从复杂的资料中开始梳理故事结构,从而确立明晰的故事主题。这个阶段是创作的难点之一,因为编剧往往会面临很多选择,无论是主题、结构,还是剧情发展,都会存在很多种可能。那么该如何从中去分辨和抉择?有个标准可以参考,就是你经过思考后,认定这是“唯一”的故事方向。

第四阶段再次具象化:在故事的主题和结构上确立后,就需要去填充电影的血肉,把概念落实成完整的剧本。每个编剧都有不同的写作体系和创作习惯,于帆老师更看重文字的画面感,因为画面感构成了电影的视听空间,是剧本重要的功能之一。

最后,于帆老师还寄语所有学员,编剧的工作具有多面性,需要从业者们终身学习,应当对其他艺术门类有所涉猎,同时对政社会科学也有所了解,从而构建出更丰富更立体的世界。

本次青年电影编剧扶持计划x猎鹰计划剧本工坊公开课结束后,于帆老师还在“一对一”环节中,与“猎鹰计划”年度入围项目《魔术》《曙光街》的项目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对谈,对项目文本层面进行了剖析与点拨,项目人就提出的意见建议已进行进一步修改和提升,以期通过市场、文本、影像的三重打磨,最终促成潜力项目落地成型。



SSS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