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西影微短剧《火焰驹》 非遗“活化”助力文化出海

本网专稿 2025-07-31

“我们以竖屏微短剧重构百年秦腔,本质上我们在践行和响应习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非遗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变成‘指尖可触的活态基因’”。7月30日,《中国日报》英文版以《New audiences discover classic opera through mobile phones》为题聚焦西影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重点介绍了该剧如何通过竖屏形式演绎传统戏曲,展现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传承。

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改编自西安三意社经典秦腔剧目《火焰驹》,由西影传媒、西安三意社、浙江火驹影视和北京笑道影业共同出品,集结了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侯红琴、马璐璐、王战毅、屈淑红等一众国家一级演员配唱,生动演绎了忠臣之子李彦荣揭发叛徒、平定叛乱、救国于危的传奇故事。该剧在保留戏曲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正如副导演陈淑玲表示:“我们通过艺术形式转化、叙事节奏重构和年轻化表达,运用面部特写、手持跟踪镜头和动态运镜等影视化手法,着力打造更沉浸式观剧体验。"而编剧刘戈兵则表示,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对唱段进行了精编和调整,让唱段长度保持在40秒左右,适应与贴近普通观众观看微短剧的需求。相当于为年轻观众打造的秦腔广告,尤其是那些从未看过秦腔的人。

这部微短剧巧妙地将秦腔的核心技艺——唱、念、做、打转化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叙事引擎。报道中社交媒体评论员表示,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短剧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众之间创造了一种共同语言,当观众被剧中的故事所打动时,他们会在情感上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火焰驹之烈焰不灭》作为国内首部非遗秦腔戏曲题材竖屏微短剧,自开播以来持续引发光明网、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文化艺术报等权威媒体关注报道,一致认为"微短剧+非遗"创新模式为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提供了全新路径。

在《中国文化报》题为《秦腔大戏怎样变成微短剧》一文中表示,“秦腔+微短剧”是秦腔艺术的创新尝试,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也是传统戏曲“活态传承”的突破口。借助影视化的表达,可以让秦腔更好地跨越地域和年龄限制,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丁科民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快节奏、强刺激、数字化的现代审美需求,利用新的表现手法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

目前,《火焰驹之烈焰不灭》在红果短剧、抖音、快手、西影视频等平台持续热播。同时该剧海外平台适配工作加速推进,将逐步登陆国际主流视频平台,让秦腔艺术以年轻化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西影微短剧持续深化“微短剧+非遗”创新模式,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之后,正加速推进多部非遗题材精品创作。目前,秦腔经典改编项目三击掌》《三意社》及历史人物题材《翰墨忠烈颜真卿》已在剧本打磨阶段,多维探索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影视短剧的跨界融合。展现陕北民俗地域文化《遗产继承人》完成拍摄;聚焦原滋原味的陕北民歌、融合前沿XR技术的《幻境妙音》即将开机,致力通过数字技术与叙事创新构建非遗“活”态传承新范式,让传统艺术以年轻化语态,创新化表达,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



西影传媒是西影集团战略布局的“电影+融媒体”创新平台,重点打造了西影视频网络视听平台、西部电影频道电视媒体平台、西影数码制作基地、西影音像出版社等。以视频为龙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络视听平台及影视作品,构建全媒体内容生态和传播格局,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重点开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西影传媒先后出品了网络电影《大话西游之缘起》《解忧理发店》《生死交锋》《火锅之王》《排爆手》《勇士连》《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猎魂人》,纪录片《千年陕菜》《记黄河晋陕大峡谷》《我们的丰收》《边城好味》,网络微短剧《我能预见成功率》《南辕北辙的我们》《火焰驹之烈焰不灭》《铜雀阁》,融媒体栏目《影视全报道》《西影会客厅》《聚光少年》《红领巾法学院》《检佑未来》等众多优质网络视听内容。

西影传媒先后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视听产业入库项目”和“工信部、广电总局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获“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理事单位”“陕西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陕西省文化产业骨干型文化企业”“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西影视频创新团队荣获第21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多部作品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未来,西影传媒将继续携手各合作伙伴,共同助力中国电影事业及网络视听产业发展,为电影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SSS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