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猎鹰计划”| 首席文本鉴定官的观察与思考

华语青年电影周 2022-01-05

“猎鹰计划”项目创投是华语青年电影周的核心板块之一,也是华语地区广受认可的电影孵化平台。2019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青年电影人、投资机构与发行平台之间搭建桥梁,推动有商业潜力或艺术价值的项目,获得良好的项目提升空间及有效的融资平台。

本届“猎鹰计划”经过首轮市场鉴定333进47,次轮文本鉴定47进15,共计两轮的筛选,目前已评选出年度15强复审入围项目,它们将进入路演环节,争取“猎鹰计划”样片拍摄席位。回望本届“猎鹰计划”文本鉴定环节,各位首席文本鉴定官在审阅大量项目后,都迸发出不同的思考与观点,既包含了对行业与市场的观察,也不乏对当下青年创作者问题的剖析。“猎鹰计划”借此对各位评审做了特别专访,他们的感言干货满满,希望能对未来想要参与项目创投的年轻影人有所助益。


“从事影视工作

需要保持开阔的视野”

于帆

今年项目的整体成熟度比较高,从项目策划和整体创作可以看出,大家整体的自觉意识都比较强。当然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创作者虽然选择现实主义题材,却没有对素材进行提炼,也没有更扎实地实地走访,包括我们最常说的体验生活,这就导致剧本中的“现实”只是生活嘈杂景象的集合。

该如何把握好现实题材?我的建议是两点:一方面让自己置身到事件当中,无论是实地走访还是体验生活,一定要深入其中;另一方面是建议大家多多阅读,通过社会科学和人文历史等多种类型的书,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完整。创作不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感性和理性去共同把握。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许多年轻创作者目标过于明确,想写剧集的人就不看电影,想做电影的人就不看剧集,这样其实非常不利于创作。从事影视工作,需要你保持比较开阔的视野,了解行业的发展和动态,如果一味地闭门造车,不管写电影还是写剧集都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年轻人别太着急

先要把基础打扎实”

张献民

我觉得青年创作者要懂得自我心理调节,现在许多年轻人太着急了,总觉得我今年年底就要开机、我春节前后就要怎么样、有多少钱我就要开工......此类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不利于创作的。我经常讲关于机制的问题,比如说人力资源的机制,你有哪些途径去找摄影师,通过哪些途径组建各部门负责人,演员的资源是否够用。你必须先构建好创作和执行的机制,把基础打扎实了,年轻人别太着急。

另外是关于美学风格建构的问题,我觉得很多人不是美学养成不够,而是养过了。无论是学生们接受的学校教育,还是网络上丰富的信息,有太多美学范式可以参照了,就导致许多创作者囫囵吞枣,总想把各种美学混在一起用。虽然说把不同的美学混一起是可以的,但实践起来非常难。


“无论任何题材类型

情感真挚最重要”

孟中

总体来看,今年现实主义题材项目比较多,而且普遍很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我觉得发展方向是越来越扎实了。但是有很多创作者在写剧本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市场化,这也是“猎鹰计划”未来需要调整的地方,扶持项目首先应该是能过审的项目,落地成功率才会高。所以我觉得之后可以更向高校倾斜,因为他们更需要和市场接轨,另一方面是加大编剧在整个产业链里面的重要程度,因为文本才是核心。

同时创投平台也要注意题材的规划和引导,我们国家电影局通常会有五年规划,比如说建党百年、建军百年、辛亥革命百年等,我们就缺这种大时代叙事的作品。以往通常强调大时代下关注小人物,其实小人物一样可以书写大时代,这种题材目前是空缺的,需要我们更大的宣传力度和引导。

我经常说“无论什么题材,什么类型,情感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创作者急于从大新闻中找到一个世界,但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却很空洞,如果我们能从熟悉的情感入手,让人物情感变得更真挚,或许很小的情节就能打动人,甚至还能和宏大叙事形成呼应关系。


“兼顾文艺与商业

寻找表达上更加丰富的可能”

欧阳莹

本次“猎鹰计划”创投项目给我的整体印象是:第一是类型更为丰富,从之前的青春呻吟到如今更多的关照现实,同时也从对文艺片的独宠兼顾了一些商业需求;第二是美学表达方面突破固有类型气质,思想性和个人表达令人惊喜。我本身也兼有投资人身份,因此我的评价标准具有更多维度,从项目的创意、类型、叙事结构、情节、人物构建、完成度、导演空间、可执行度、市场空间等多方面对剧本进行综合考量,尽量在入围名单中保留多元类型,兼顾文艺与商业,寻找表达上更加丰富的可能。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项目也流露出普遍性问题:第一,部分项目内容同质化,模仿致敬痕迹过重,我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新颖独到的思考和表达形式,看到即使尚有毛糙瑕疵但依然充满潜力的好故事,看到更多青年自身创作气质和影像风格的野心。第二,部分项目放弃院线追求,趋于网大风格,在内容上有穿越、惊悚、鬼怪题材出现,人物设置及情节也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第三,对创投期待过高,创投从不是实现电影理想、把文字变成电影的唯一途径,它的功能性在于发掘优秀的故事和天赋异禀的讲述者,在尊重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更为准确地去用服务去描绘电影的形状,增加项目曝光度,并作为媒介连接创作者和资方的关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

保持有温度的共情”

柏邦尼

从今年的项目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电影人能够扎根现实,关照现实,保持对生活的真切痛感和敏感度,大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向让我觉得很欣喜。不过可能因为创作者都比较年轻,大家挑战的题材难度很高,叙事的野心也很大,就导致落实到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时稍显稚嫩。

我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个是“要深挖,而不要铺开”,不要妄图在90分钟或者120分钟的长度里,铺开很多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我觉得大家还没有这么强的写作能力,最好能聚焦在一件事情或一组人物关系上,把你要讲的东西讲完。第二个是“矛盾冲突不要流于表面”,并不是只有大事件才叫冲突,也不是只有吵闹打骂才叫冲突,人物的内在困境和人性内核也是冲突,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简单停留在外部事件变化上,应该去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往人心里落一落。

另外还有一点,大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否产生真实的痛感,能否产生有温度的共情?对生活既不要麻木,也不要太激昂太简单地做道德评判。我认为这种创作心态,要比剧作技巧更重要。


“热情与热爱

能战胜一切”

顾峥

我从本届项目中看到许多年轻人是有市场意识的,前两年有很多社会议题的作品,或者是现实和梦境结合的作者电影,今年则包含了科幻电影和偏向主旋律的电影。许多项目的构思创意非常好,但是文本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提升文本成熟度的重要办法就是花时间、花经历、多写多练。我觉得如果热爱电影,就要投资时间和精力去雕琢创作,但是年轻人有时会心焦气燥,觉得只要参加了创投很快就能得到资方青睐,项目很快就可以落地,其实不是这样的。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挫折,尤其是文本层面会经过多次优化,甚至要重新写一遍,你必须要用热爱去抵挡这些挫折,所以我常说“热情与热爱,能战胜一切”。

此外,青年创作者对作品要有一个基本判断:项目是否有落地的可能性。第一从资本层面看,你选择这个题材,要筹备多少钱,有没有可能筹到这么多钱,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去融资,这些问题都很基础。第二从内容层面看,你的题材能不能拿到龙标,毕竟年代不一样了,从前有地下电影,现在也没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一定都要认清现实。


“遵从自己的内心

去做想做的事情”

郭俊立

本届“猎鹰计划”报名项目的质量总体向好,从创意到完成度都提升巨大,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现在年轻人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他们有很多巧思妙想,有些项目的创意非常独特,但是光有巧思妙想不行,还要有完成度。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练好基本功就是要多写、多拍、多练习,多做少说永远是对他们有帮助的。对于青年创作者而言,不管是站在自己经验角度写一些比较小的故事,还是接受委托创作去迎合市场,我觉得都可以大胆去做,因为毕竟是从事艺术行业,我们叫艺术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想做的事情。


“客观认识商业片与作者电影

不要误认”

黄石

本届报名作品的类型特别丰富,部分项目的创意极具当下时代特质,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看到,很多故事都有非常明确的作者性,不论他的类型选择是艺术或商业,我都能明确地看到背后的作者是什么样,这一点是让人很兴奋的。不过毕竟有很多是新导演、新编剧,作品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很多人可能想要的太多,比如几个类型都想尝试,几种风格都糅杂在一起,这就会导致剧本完成度有问题,还需要再打磨。

我发现很多人有个巨大的误区,觉得作者电影就很难赚钱,或者是商业电影就很庸俗。这种观念需要纠正,商业片其实非常难做,一般创作者很难驾驭;作者电影也可以赚钱,只要成本控制得好。项目是否赚钱,关键在于你的文本能驾驭多大的成本,你能赢得多大的回报,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大家一定要客观认识商业片与作者电影,这才是青年创作者最需要重视的事情,不能有误认。

至于如何提高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这是任何创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你千万不要变得麻木,一定要到生活中去,打开自己的感受能力。

SSS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