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短剧之都”的产业升级密码 ——价值重塑、人才升级、技术赋能的“三重奏”

文化艺术报 2025-03-17

3月17日,《文化艺术报》以《西安“短剧之都”的产业升级密码——价值重塑、人才升级、技术赋能的“三重奏”》为题,聚焦西安微短剧行业的创新发展。报道中特别提及,西影传媒一手搭平台,一手做精品内容创作,将文化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了“西西微剧场”“唐潮小剧场”等专业平台,以电影级标准推出《南辕北辙的我们》等精品内容。同时,积极探索微短剧+文化内核,将陕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及乡村振兴等题材创作,为行业发展树立了积极示范。

“短剧之都”的标签因高产爆款而声名鹊起之际,西安的微短剧产业已悄然掀起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从“草根军团”向科班人才矩阵的华丽转身,从传统影视制作到AI技术的深度赋能,从流量至上到文化引领的价值重塑,西安微短剧产业的崛起不仅彰显了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勾勒出一幅影视工业未来发展的创新图景。在这场变革中,西安正以创新者的姿态,探索着数字时代影视产业的新可能。

内容升级势在必得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

“尽管西安年产短剧数量全国位居第一,但是霸总、战神、逆袭等题材仍占有很大的比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牛鸿英指出,“低俗化是社会焦虑的一种文化投射。”2024年行业数据显示,“战神”“霸总”类题材占比达50%以上,部分作品因此陷入了低俗化的争议之中。尽管产量领先全国,西安的微短剧产业仍需经历内容升级的阵痛期。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国家广电总局相关政策的指引之下,西安的企业开始尝试探索多样化的题材,微短剧开始跨界与各行各业进行创意融合。例如,十里沣河影视基地与铜川合作的乡村振兴题材项目,通过故事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西影传媒已经与西安三意社达成合作,非遗秦腔微短剧《火焰驹》正在后期制作中,这部由传统戏曲改编的剧目也备受期待;卓渊影视正在推进微短剧+……

传统影视巨头的当代觉醒

为行业树立积极示范

随着传统影视巨头的加入,行业迎来了新的活力。自2024年起,互联网平台竞相拥入短剧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人和影视企业也入局短剧行业,推动了内容质量的提升。在陕西,以陕文投、陕旅、西影等为代表的陕西文旅国企,在短剧业务的布局和成绩上尤为引人注目。

西影传媒一手搭平台,一手做精品内容创作,将文化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以自有牌照搭建了“西西微剧场”“唐潮小剧场”两个平台,发布内容包括自制和采买版权两种形式。他们以电影级标准打造的《南辕北辙的我们》,斩获多项荣誉。

图说:《南辕北辙的我们》在西影电影园区取景拍摄

图说:《南辕北辙的我们》在西安地铁取景拍摄

“陕西是片影视沃土,不仅出了很多优秀的导演、编剧、摄影等,而且又是文学热土,有那么多好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精品微短剧的‘富矿’。”西影传媒剧集中心总制片人陈斌告诉记者,2025年,西影传媒将坚持精品创作,继续围绕微短剧+文化内核,充分挖掘陕西红色、历史文化及乡村振兴等题材,以做电影的初心打磨剧本、创作好内容。

显然,像西影这样的传统影视国企进入微短剧行业,将剧本打磨、拍摄手法、演员表演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带入短剧制作,为行业树立了积极的示范。 

西安微短剧迎来业态升级

AI技术与文化融合推动创新

经历了三四年的发展,如今,西安的微短剧产业正驶入业态升级关键节点。西咸新区通过布局AI虚拟影棚,推动制作流程的数字化转型;西影传媒2025年的微短剧片单,结合陕西红色文化、文旅、非遗等,用年轻化语态重构主旋律叙事;云想科技依托西安3000m2室内拍摄基地及5000m2外景园区,以规模化制作能力领跑行业,率先应用AIGC技术于剧本生成、智能剪辑等环节,实现内容创新与降本增效。

这场转型浪潮中,西安展现出独特的进化路径。在不断优化短剧创作核心的同时,从业者们在表现形式上逐步拓展、丰富类型和题材,以不断突破和创新服务于观众,培养观众,提升短剧市场的内容竞争力,使短剧赛道真正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日前发布的《管理提示(微短剧要“爽”而有度)》提出,微短剧创作要“接地气”,不能悬浮,要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身。业内人士也表示,“只有让悬浮的剧情落地,将镜头从霸总、豪门转向身边普通人,捕捉生活中动人的微光,微短剧才能向精品化不断蜕变。”

这座古城正以独特的“三重奏”谱写数字时代影视产业的新篇章:价值重塑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人才升级构建起专业化创作矩阵,技术赋能则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内容节选自《文化艺术报》2025年3月17日A15版)


SSS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