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长春,光影涌动。8月1日,微短剧《云上天蓝》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开机;8月8日,新民大街的斑驳树影间,剧组已进入紧张拍摄;8月12日,南溪湿地公园的河岸步道边,《秋雨潇潇锁相思》剧组也开启了忙碌的摄制工作……近年来,在吉林省、长春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与中国长春电影节的持续赋能下,越来越多影视剧组选择扎根长春取景创作,这座承载着“新中国电影摇篮”记忆的城市,正加速回归“电影城”的荣耀。
政策赋能:构建影视产业发展沃土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托举。8月6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明确方向:通过深化电影领域改革,完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聚焦重大现实、新时代发展等主题创作,依托“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挖掘抗联精神,高水平办好近现代史展览,让电影成为吉林经济增长的文化动能与产业引擎。
省会长春以精准政策为影视产业“添柴加薪”。今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补充意见》,从11个方面推出13项硬核支持:网络微短剧剧组年补最高100万元、平台聚集影都年补50万元、基地建设与运营最高各补500万元、精品创作与出海各奖最高20万、100万元……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发展实效,长春净月高新区作为主要承载地,已新引进影视企业54家,推动18个影视剧项目开机,完成200余部以净月区为主要取景地的网络微短剧摄制。
服务体系同步升级。净月高新区成立影视服务局,提供从立项、拍摄许可到后期发行的“一站式陪护”;搭建的长春国际影都影视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全省416处取景地、1.6万张勘景图片及171家供应商资源,已服务剧组百余个,大幅提升项目推进效率。
创作深耕:光影里的城市文化表达
政策的温度,在剧组的切实体验中具象化。“场地协调、车辆通行全程绿灯,制作成本降低不少,效率明显提升。”《秋雨潇潇锁相思》导演南溪感慨,其团队今年已在长春拍摄微短剧52部,未来将持续聚焦长春人文特色与城市风貌。
《云上天蓝》的快速推进,则印证了政策与创作的深度共振。这部由长春文旅集团与思画文化联合打造的文旅微短剧,融入航空展、中医药等长春元素,开创“文旅微短剧3.0模式”——不再是简单景点植入,而是深挖城市文化DNA。制片人王博(一位从北京返乡的东北人)带领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以航空为背景,串联都市、爱情与轻喜剧元素,计划在人民广场、新民大街、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等标志性地点取景,用光影勾勒长春的独特魅力。
其中,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尤为亮眼。这里保留着大量兴亚式百年建筑,折衷主义风貌与历史肌理天然适配年代剧创作——30多年前,张曼玉、林青霞主演的电影《滚滚红尘》就曾在此取景;2024年雪季,郭京飞主演的电视剧《老舅》也将其作为重要场景,历史与现实在此完成光影对话。
场景焕新:老街区孕育影视新活力
作为长春首个正式运营的历史文化街区,春京西以“文化展览、沉浸体验、艺术空间、美味生活”四大业态为核心,融合专业化、生活化、本土化、国际化理念,通过戏剧节、艺术展、文学季等节日主题活动,实现“老场景新生、新业态传承”,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年轻活力的城市新地标。
街区内,两大特色剧场为影视产业输送新鲜血液。“奇梦剧场”以沉浸式剧目《采“影子”》讲述1945年地下党情报传递故事;“剧说剧场”则以脱口秀、舞台剧打造年轻人的喜剧阵地,年轻团队运营的剧场正培育从舞台走向银幕的长春新生代演员。“脱口秀与舞台剧结合,形式特别新颖!”刚看完演出的观众李蕾赞道。
依托长影深厚底蕴,街区露天电影院还定期放映《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经典影片,唤醒集体记忆;独立影展、剧组见面会等活动更让这里成为影视人与观众的交流纽带,让老街区在光影流转中持续迸发新活力。
光影续航:从“电影摇篮”到产业新极
从长影胶片里的峥嵘岁月,到如今微短剧镜头下的城市新貌,长春的电影基因从未褪色。中国长春电影节的持续深耕,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历史场景的创新活化,正让这座“电影城”重新定义光影与城市的关系。
未来,随着更多影视剧组的扎根、更多文化IP的诞生、更多年轻力量的成长,长春将以电影为媒,让红色底蕴、历史肌理、现代活力在光影中交融,不仅成为影视创作的沃土,更成为吉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让“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文:孙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