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国时期的上海,想到的一定是知识青年民国范儿,思想解放女学生,不过还有一个穿梭在大街小巷,在年代场景剧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天的主角是黄包车。黄包车最早是从日本输入的,所以当时的上海人又称之为「东洋车」或「洋车」。发明者是一位法国商人,但自尊心极强的欧洲人拒绝给大都会当牛马,但在人力过剩的旧中国,人力车就适得其所。人力车既有马车的舒适、便捷,随时随地 随停随走,又能在上海蜿蜒曲折街道巷子里随意穿梭,做到了客人的点对点的送达,更加便利。据说,如果遇上下雨天,车夫还会把客人从门前背到车上,以免客人弄脏鞋子。也是因为这些优点即使晚晴民国时期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不断在上海出现,“东洋车”依旧能够依靠它独一无二的便利性生存下去。甚至出现大户人家配备“东洋车”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