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放映员眼中的电影时代变迁 ——铜川市印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家动态 2020-05-22

       暮色渐浓,生活的喧嚣还停留在茶余饭后的百无聊赖中。突然,一道白光划破了夜幕的黑,喧闹归于平静,人们逐渐被带入或振奋或令人唏嘘的剧情里……对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露天电影是他们抹不去的一道珍贵回忆,每当电影放映员扛着机器出现时,总会瞬间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而在印台区广阳镇,就有这样一位放映员,35年如一日,行走在电影时代的变迁之路上,记录着露天电影的潮起潮落。

       今年55岁的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电影放映员贺有怀从20岁起就开始放电影,“在那个年代,只要在村里放电影,房顶上、树上,只要能看到屏幕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每次放电影都跟过会一样热闹。”说起放电影,贺有怀的故事不是从20岁开始,而是从他的童年开始。上世纪70年代,黑白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出现。在繁复而辛勤的劳作之后,农民们最奢侈的享受就是看一部露天电影。贺有怀的哥哥是当时镇上的放映员,小时候,哥哥去哪个村放电影他就要跟去哪个村,《上甘岭》《卖花姑娘》不知看了多少遍。在贺有怀的童年记忆中,当时农民对露天电影的狂热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每次去村里放电影,从早上村民就开始占位置,站着的、蹲着的,还有直接坐在地上的……放啥看啥,也没得选,大家还都爱看,那时候每一场都有二三百个观众。”

       但好景不长,随着电视的普及,再也没有人愿意为露天电影慷慨解囊了,贺有怀的哥哥也放弃了放映员的工作。这样的转变让贺有怀很失落,他看着露天电影长大,他熟悉每一块胶片,也熟悉放映机的每一个零件,凭借自身对电影的热爱和一腔热血,高中毕业后,他咬着牙买了放映设备,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千方百计想办法去农村放电影,特别是村民婚丧嫁娶的时候,十几块钱一场,很便宜,电影也都是香港的武打片为主,比较符合观众口味。”

       从90年代到2008年,是露天电影最艰难的时期。贺有怀在电影业最艰难的时期选择了留守。苦苦支撑到2008年后,贺有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一年,数字电影公司成立,由国家出放映设备,给电影放映员发补贴到农村放电影,让每个农民都能看上免费电影,贺有怀成为了一名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员。

       2010年我市大力实施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广场公益电影工作,在全省率先将电影放映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在家门口,村民们看到了图像更清晰、音效更好的数字电影。在贺有怀眼中,农村电影的观影氛围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

       “一个变化是以前放电影,不等荧幕亮起来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了,现在放电影之前我们放映员都要暖场吸引群众,有的放映员打快板、唱流行歌曲,我就是给大家讲我自己写的顺口溜,先把群众吸引过来再放电影。一个变化是以前农村人看电影都是自己带板凳,要么就是席地而坐,现在为了方便群众看电影,市电影公司买了2600个小板凳,开场前我们把板凳摆好,只有把服务做好,才会有人来看电影,不然人家还不如在屋头看电视。一个变化就是过去胶片电影不清晰,容易卡带,现在数字电影清晰流畅,有一次我在王石凹放电影,一个80多岁的老人说现在这电影咋那么清晰,跟原来看的天差地别。不但群众观影更享受了,我们放映员也比以前放胶片电影的时候轻松了。以前一部电影是4盘胶片,半个小时就要换一盘,出来上厕所都不行。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现在群众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电影,我们点单式服务。”

       从最初的放什么就看什么,到老百姓自己选片,从站着到坐着观影,变化的背后,少不了电影放映员这一群体的努力,每当夜幕降临,他们撑起一块块银幕,为老百姓带来光与影的享受。“每当看到大银幕底下坐得整整齐齐的观众,我就感到心里特别踏实。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干下去。”贺有怀说道。